渔夫与鱼鹰的爱恨情仇 | 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
提起自然保护区,你的脑海中会浮现怎样的画面?是山野深处的无人问津,还是城市边的游人熙攘?是被围网阻隔的限制区域,还是设施完备的旅游景点?在香港,即使高楼林立,却依旧保有四分之三山野。这其中的米埔自然保护区,又有怎样的独特之处?踩着2016年的尾巴,我们一行在米埔探索,见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保护区。
讲解 | 阿水
整理、文 | 一尘 / 小白
米埔自然保护区 香港唯一的自然保护区,面积达380公顷,每年有超过380种候鸟在这里停歇,当中更有世界濒危物种如黑嘴鸥及黑脸琵鹭,是候鸟迁徙路线上重要的补给站。
在英国占领香港前,香港基本上是一个荒岛。导赏员阿水告诉我们,那时的米埔也并非自然保护区,当地的原住民们开挖基围利用潮汐的涨退养殖基围虾赖以谋生。大片原生态的红树林、芦苇丛、泥泞的滩涂湿地、基围、鱼塘,在外人眼中这里只是毫无价值的“烂泥地”。100多年前英军士兵和一些有枪牌的富人发现每到春秋两季,有成群的候鸟在这里集结,于是纷纷涌入米埔打鸟狩猎,那时的米埔俨然是毫无约束的天然猎场。
导赏员:阿水向我们介绍米埔的前世今生
直到70年代,香港出台了《野生动物保护条例》,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观。非法狩猎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猎人们只好悻悻离去,候鸟们这才重归安宁。
70年代到80年代初,是香港经济蓬勃发展的繁荣期。一些地产商将这里的地买下,准备盖别墅建豪宅。那么候鸟怎么办?成片的红树林湿地该怎么办?很多学者、观鸟人士和科学家开始发声反对地产商占用湿地。但在当时环保理念并不普及的香港,市民们也基本上是经济发展至上的观念:“都是烂泥地,不要阻挡别人盖楼发财啦!”。
成群的候鸟
由于得不到市民的支持,环保人士的反对并不奏效。就在这个时候,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创办人之一彼得·马卡姆·斯科特爵士(Peter Markham Scott,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国际理事会前名誉主席,英国艺术家、鸟类学家)写了一份详细的研究报告,向瑞士的总部汇报了这里的情况。作为一个重要的候鸟栖息点及中转站,米埔很快便引起国际的关注,政府感受到了压力,最终将米埔纳入“具有特殊科学价值的地点”,予以保护。随后政府开始立法,将这里建立成自然保护区并委托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进行管理,保护的成果由香港观鸟会进行监测评估,同时政府负责保护区内的执法,这种互相制约,互相监督又互相促进的管理模式成形。
有了政府的支持,保护区也建立起来了,这里真的如预想那般顺利地被保护起来吗?
情况并非如此,当地的渔民并不买账。赖以为生的生计被限制、水鸟对塘内鱼虾的捕食,这些都不能让附近渔民接纳这个所谓的什么保护区。
“鱼塘保卫战”—渔民与鱼鹰之争
走进保护区内,我们看到保护区外围分布着很多鱼塘,这些鱼塘都是私人所有,渔民养殖最多的是乌头鱼。乌头鱼又称“新鱼”,肉多骨少,肉味鲜美。成品乌头鱼销路很旺,是当地餐馆和市民的席中佳肴。
不光人们喜欢,候鸟们也喜欢。在众多候鸟中最让渔民头疼的就是数量庞大的捕鱼能手——鸬鹚。顺着鱼塘看过去,经常可以看到鱼塘边的一棵树上站满了黑压压一片的鸬鹚,紧盯着鱼塘里面乌头鱼,垂涎三尺。小时候我们就学过渔民利用鱼鹰(鸬鹚)捕鱼的故事,鸬鹚是捕鱼的行家,这也是保护区建立初期,鱼塘主对保护区抱有成见的主要原因,为了守卫自己的赖以生计的鱼塘,渔民们开始想招。
一开始渔民在鱼塘周围围网,虽然有效的解决了鸬鹚吃鱼的问题,却经常发生鸬鹚被网缠住致死的情况。后来渔民尝试在经济鱼塘外单独开挖一个鱼塘,放养大量经济价值比较低的罗非鱼,为鸬鹚开一个小灶。起初,效果出奇的好,鸬鹚纷纷在隔壁的鱼塘觅食,渔民们着实开心了一把。可惜好景不长,鸬鹚发现罗非鱼的口感远不及乌头鱼来得美味,贪嘴的鸬鹚又盯上了经济鱼塘的乌头鱼。
渔民们感到很头疼,网也围不得,猎杀又犯法,该如何是好?后来还是一些观鸟达人们想出了一个妙招。经过长期的观鸟,鸟人们发现鸬鹚从高处飞到水面捕鱼时,翅膀保持展开的状态,如果撞上网线等障碍物,觉察到危险,就会被迫返回。于是渔民在鱼塘上空拉线结网,这些网比普通的网间距要大得多又比鸬鹚双翅展开的距离要来得小。这样一来鱼塘上看似稀疏的网线,却能让鸬鹚无法靠近水面。鸬鹚们只能站在高枝看着美味的乌头鱼,无法靠近,饿了就去旁边的鱼塘捕食罗非鱼充饥。
鱼塘上空拉起的细网
鸬鹚吃鱼的问题解决了,严格的管理使米埔自然保护区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得这里的鱼塘产出的鱼有了更高的经济价值,为渔民带来了更可观的经济收入,鱼塘边满树的鸬鹚最终成了鱼塘的生态名片。在这场渔民和鱼鹰的鱼塘保卫战中,无论哪一方都能得到各自想要的,这才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态平衡吧。
探索核心区
生态步道
慢慢地深入保护区核心区,我们能看到更多这样的细节,比如我们踩着生态步道,由两侧的浮筒和简单的木板搭成,可随潮水涨落,以尽量减少对红树林生长的影响;观鸟屋前的步道两旁树立的隔音板,以减少人为活动对动物的惊扰......这些既考虑人探索观赏自然的需求,又尽量减少对生物干扰的方式,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自然保育者感悟颇多。
白鹤
从核心区尽头的观鸟屋可以看到,开阔的滩涂上有成群的反嘴鹬在悠闲的“左蹭嘴右蹭嘴”地觅食;密密麻麻的大弹涂鱼活跃跳动;远处水面有小群的鸭在游泳;还有优雅的白鹭、缩着脖儿的苍鹭、弓着背的夜鹭、奇萌的黑脸琵鹭、着蓝色彩衣的蓝翡翠......不动声色地欣赏美丽,互不羁绊地共处,这大概就是我见到的人和自然最平和的对话了吧。
黑脸琵鹭
苍鹭
反嘴鹬
针尾鸭
大弹涂鱼
--------------------------------------------------------------------------------
2016年的最后一周,CMCN全体工作人员拜访了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MCF)、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互相分享了湿地保护的工作心得,随后来到了香港开启了为期4天的香港自然湿地探索之旅。
--------------------------------------------------------------------------------
致谢
感谢SEE基金会、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敦和基金会通过“劲草伙伴计划”、“劲草·敦和优才计划”、对CMCN员工成长的支持;感谢刘文曼女士的个人定向捐赠,使得CMCN专职团队有机会赴香港参访学习,开拓视野;感谢米埔自然保护区及导赏员阿水、香港湿地公园、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的支持;感谢CMCN顾问、自然野趣创始人黄一峯老师的经验分享,感谢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及同行的福建省绿家园环境友好中心璇芷、幸子两位小伙伴和防城港市红树林农牧海产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叔的经验分享。